
為何而旅行?
我的工作性質很特別,一年只有冬天三、四個月的時間最忙碌,其餘的八個月如果不是出國旅行,就是窩在家裡哪裡也不去,當個徹徹底底的宅男。
高中一年級的暑假,第一次『一個人』出國,目的地是紐西蘭北島的首府奧克蘭。出發之前家人一直以為我是參加遊學團,直到送我到機場的時候發現我是一個人簡直嚇壞了,我要他們不要擔心,一定會平安回來的,後來真的平安回來了!
我的英文啟蒙是從國中二年級的暑假受到刺激而來的。在國小畢業的那年暑假,26個英文字母A~Z再怎麼背都只能背到N,補習班老師跟我媽說我「程度太差!」上了國一後,英文也始終在及格邊緣徘徊,我還記得我第一個記起來的片語是「go to bed」,去睡覺。
我就讀的國中是一所私立的天主教學校,和新加坡的立化中學(River Valley High School)是姊妹校,每年暑假國二升國三的學生、各科平均分數在75分以上的學生,可以申請參加新加坡交換學生遊學,為期一個月。
台灣的學生向來羞於開口講英文,尤其在單字發音的時候,受到KK音標太大的影響,字跟字之間遇到「a」、「the」、「結尾是th」時,發音總是顯得突兀而不能連成一句漂亮的sentence。
交換學生的那一個月,住在新加坡學生的家裡,假日就由他們帶著我們從烏節路搭地鐵到其它地方玩,對於生長在台灣鄉下的小朋友來說,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,大開眼界!(1992年的時候台北市還沒有捷運喔)
在遊學的那一個月,我受到最大的刺激是連「攝氏28度C」都不知道怎麼用英文表達出來,看著新加坡學生從小英文琅琅上口,反觀自己,只有「羨慕」兩字。
暑假結束回到台灣之後,升上國三,開始發奮背英文單字,用兩個禮拜時間把國三整本英文課本的單字都背完了,然後接著背動詞三態,慢慢地英文成績開始一飛衝天,高中三年英文大大小小考試,沒有低於90分過。
英文打開了我的世界地圖
背完國三整本英文課本單字、動詞三態後,我開始背世界各國的國名,從最簡單的「Japan日本」、「Korea韓國」中文、英文讀音接近的國名開始,然後慢慢衍生到比較難發音的「Azerbaijan亞塞拜然」、「Venezuela委內瑞拉」;那時一直搞不懂的是為何緬甸會有「Burma」和「Myanmar」兩種說法,還有澳門為何叫「Macau」而不叫「Oman」。
這些少年時期的苦惱經過一番拼拼湊湊之後,漸漸從旅行途中獲得解答,原來Macau是從「媽閣」發音而來,Oman是「阿曼」當然不是澳門。
進入大學時期之後,開啟了瘋狂追求「國家數」的旅行。【全文待續】